根據結構體系劃分,裝配式建筑大致可分為預制混凝土結構(PC)、鋼結構(PS)和木結構三大類,目前主流結構仍以PC為主,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數據,2019年新開工的裝配式建筑中,PC結構占比65%,鋼結構占比30%,木結構占比1%左右。鋼結構作為正在興起的裝配式建筑,與預制混凝土結構區別在于其主要承重構件全部采用鋼材制作,由型鋼和鋼板等制成的鋼梁、鋼柱、鋼桁架等構件組成,各部件之間通常在現場采用焊縫、螺栓或鉚釘連接。目前鋼結構建筑80%以上部件均可在工廠加工,同時易拆除,部分產品和材料可循環利用,且可以覆蓋絕大多數現場作業方式對應的下游,是綠色建筑的重要代表。今天小編跟大家一起淺談鋼結構的未來發展趨勢。

我國鋼結構行業發展速度飛快,各種類型的鋼結構建筑出現在我們身邊,這主要得益于鋼結構本身獨有的特性,比如說耐久抗震、施工快捷、綠色環保等等。鋼結構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正向著綠色建筑和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符合綠色建筑要求。那么,鋼結構行業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是運用綠色發展理念,利用現代制造技術、信息管理技術,采用工業化生產方式統籌工程設計、生產、施工環節,將傳統“粗放”式現場施工作業轉變為“精細化”的工廠化生產、裝配化建造。
鋼結構建筑性能優越,是傳統混凝土類建筑結構的替代品。與傳統混凝土結構建筑形式比,鋼結構建筑具有“高、大、輕”三大特征,容易實現設計標準化、構配件生產工業化、施工機械化和裝配化,鋼結構建筑是傳統混凝土結構建筑的替代品。此外,鋼結構具有良好的性能特點:一是鋼結構自重輕,只有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筑的30%—50%左右,而且強度很大;二是鋼結構占有面積小,空間利用率高,得房率較傳統鋼筋混凝土住宅增加5%—8%;三是鋼結構延展性好,抗震性能優越;四是鋼結構施工效率高,可提高4倍,建設周期短,只有傳統建筑的三分之一,30—50層的鋼結構工程可以縮短施工工期8-12個月左右;五是鋼結構節能環保,能夠有效降低建筑垃圾數量,可實現節能三分之一以上,鋼材可回收,碳排放可減少35%以上,契合可持續發展理念。
與傳統建造方式相比,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據有關研究數據,可節約水泥砂石料消耗50%以上、降低建造用水60%以上、減少建造能耗70%以上,施工產生的建筑垃圾和噪音、空氣污染大幅降低,建筑拆除后回收的鋼材還可循環利用。
同時,鋼結構裝配式住宅現場施工工序減少了50%,可縮短建設工期1/3左右、減少用工數量40%左右,工程項目的生產效率可得到明顯提升。從行業空間來看,國內鋼結構在住宅領域的滲透率僅在1%左右,遠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水平,同時鋼結構市場空間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
從政策角度來看,大力推廣裝配式鋼結構住宅,未來住宅領域的滲透率將不斷提升。從市場占率上來看,行業前五上市公司市占率僅5.2%,如同水泥行業,未來行業產能將會向龍頭企業靠攏,且龍頭獲取訂單更具優勢,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事件進一步凸顯鋼結構建筑的優勢。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作為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而臨時搭建的醫院,輕鋼結構作為主體,采用鋼結構箱式房裝配化施工方式,由于兩座醫院均采用標準化、模塊化設計,更大限度地采用成熟的拼裝式工業化成品,大幅減少現場作業工作量,實現了效率更大化,如火神山醫院在開工第4天就可進行安裝,從開工到交付歷時僅約10天左右。除武漢外,全國多地區也啟動防疫醫院改擴建等工程,進一步凸顯鋼結構建筑施工效率高和建設周期短的性能優勢。
我國是全球建筑體量更大、鋼產量最多的,為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居民對住房仍有較大需求,住宅領域鋼結構發展潛力巨大;我國公路、橋梁、學校、醫院等領域鋼結構應用占比較低,未來鋼結構行業在這些領域擁有巨大發展空間。
鋼結構建筑符合現階段提倡的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政策,隨著市場認知度不斷提升,其未來發展前景廣闊。武漢漢光建筑彩色鋼品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新型節能環保建材產品研發、生產和裝配式建筑的設計、施工,讓老百姓的住房質量更有保障,生活更安心愜意!

